前言

第一章:康橋,我來了

第二章:火車站

第三章:康河水潭

第四章:皇家學院

第五章:導遊團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前言

 

這是一篇前言,不是絮,也不是序。顧名思義,這前言就是要告訴大家我這次康橋之旅的由來。

這前言一直拖了很久。遲遲未能動筆的原因,是怕寫不好。寫不好,不是因為怕大家罵,而是對不起自己。現在立下決心要開始,也許真怕大家罵了,再不登出一點點,我那留言版恐防要怨聲四起了。

康橋,一個浪漫的代名詞。徐志摩,另一個浪漫的代名詞。我的康橋之旅究竟從何而來?追溯源頭,要從二千年七月開始說起了。在炎炎的七月某日,時間不詳,電視機響起了探戈音樂,隨著這輕快的旋律,徐志摩-一個熟識的名字鑽入我耳朵。大情人、風流詩人、新月派……這一系列的代名詞原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,霎時間都全部湧出來了。望著電視機,看見一生三旦的預告,這幾個陌生的面孔卻帶給我一種莫名的震憾。心想,徐志摩就是這樣子嗎?為什麼那樣孩子氣?與他糾纏不清的女子又是這個模樣嗎?這齣劇為什麼叫「人間四月天」,不叫「徐志摩傳」呢?好奇心驅使之下,我心中默默決定要看看這劇,了解一下這個聞名的現代中國詩人的前塵往事。

最初,只是一時好奇想看,因此並沒有早早預備坐在電視機前,等待主題曲響起的第一刻。由於家中只有一 台電視機,那時候家人正在追看無線電視的一齣我連劇名也沒有印象的劇集,因此我是乘著廣告時間轉到亞洲電視的。而我看到的第一場戲就是志摩回家,躺在蘆葦草上乘順風車的一幕。原來徐志摩真是這樣孩子氣的,事後看編劇王蕙玲的解讀,真的,她認為徐志摩和陸小曼是天邊的一對活潑孩子。 開頭幾集,我就是這樣在廣告時間中徘徊兩個電視台。

事實上,亞洲電視在播出「人間四月天」後並沒有扭轉它弱台的命運,收視的百分比仍舊是四一之比,但使我出奇的是,「人間四月天」在播放的四個星期中,收視十分穩定,不像一般在該台播放的台灣及大陸電視劇,即使 開頭幾集收視正常,之後便後繼無力,最後更跌至低點。(當然,這裡並不包括還珠格格、包青天、雍正皇朝這些異數。)

「人間四月天」在香港就這樣寂靜無聲,沒有牽起像台灣及大陸的熱潮。電視台弱勢及宣傳不足固然是因素之一,尤其是黃磊、劉若英、伊能靜來香港宣傳,連報紙的報導也欠奉,好像草草了事一樣。唯一在香港可看到的一點異樣,就只能在書店內看到。在播放「人間四月天」期間及之後,書店內的確多了不少有關徐志摩的書籍。還記得我在「人間四月天」播畢後,找盡全香港的書店也找不到「小腳與西服」這本書,一兩個月後,很多書店已入了貨。

不過,這小現象卻不足以在這文化沙漠中泛起漣漪,只要比較一下台灣和大陸對「人間四月天」的高度評價,與香港對此劇的冷落,我不禁宣佈了這小島文化墜落的罪名。我不否認配了廣東話的「人間四月天」不夠全神,部分對白以廣東話說出來又太露骨、肉麻、文皺皺,不過我認為,一個人要是有心去看一齣有內涵的劇集,一定能理解到主角的時代背景,會影響到他的遣詞用字。難道為了遷就香港人的文化水平及潮流,我們便硬生生把中英夾雜、廣東俗語等廣東話特色一一安在對白上嗎?我實在難以想像徐志摩的「再別康橋」譯成廣東話是什麼模樣﹗如觀眾是有心人,改聽國語又有何難度呢?也許這時候,又有人走出來爭辯﹕「香港人生活緊張,完成一天的工作已十分疲倦,我們需要的是可以鬆弛神經的電視劇。」可見香港的電視劇成了觀眾主導,亦即是收視主導,現在根本就不需要高水準的電視劇,一些婆媽的攪笑罐頭劇已足以留住一大群觀眾了。如果最根本的問題不是觀眾的文化水平低落,還有什麼?

看罷「人間四月天」,我深深著了「摩」,爬不上來了。搜羅有關「人間四月天」、徐志摩的書籍成了我的嗜好,即使到了一年後的今天,每次經過書店,我的腿便不自覺地走進去,然後第一時間走到現代文學的一欄,尋摩去也﹗

康橋,這改變了志摩一生的性靈之地。我抱著追尋志摩的足跡到康橋,浸淫在開啟志摩心靈的康河裡,與志摩與徽徽神交,向老椈樹打個招呼、來個擁抱,在長滿水草的康河上撐一支長篙......我的夢實現了﹗離開康橋後,心情久久未能平伏,這種複雜的心情卻是興奮多於依依不捨的。

最後,我要感謝一直支持我的四月天之友,旅程中我不時想起大家,彷彿大家正和我一起遨遊這片性靈之地,在十萬八千里外交流、分享。我想,沒有大家的鼓勵,我是不能如此忘形地享受這康橋之旅、這四月天之旅。

這裡尚欠序文數篇,看來各位四月天之友,看畢我的「摩遊漫錄」,要快快交功課給我,那理會你給我的是序,還是絮﹗

20010910

向上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第一章:康橋,我來了

 

2001年8月9日的下午,我坐在前往機場的火車上,準備乘搭由丹麥往英國的飛機,再轉乘火車到康橋。距離康橋越近,心情便越緊張,心跳加速的情況下,體內的一股莫名狂喜如浪潮般湧出來,我真想大叫一聲發洩出來。

康橋,我夢寐以求的愛人。我驟感這次歐遊其實是因著你而來的,還有數小時,我們便要相聚了。我能像志摩一樣在你豐腴的身上獲得聖靈的感動和啟發嗎?康橋,我的愛,你可知我現在複雜的心情嗎?我彷彿收到一封未拆的情書,換來一份既喜且驚的心情。喜的是因為快能與你分享、交流,驚的是為了擔心我們是否投契親密。若現在想得太美,而事實又並非如此,我會如何失望啊﹗我不曉得,我相信志摩不會騙我的,我與志摩相約在康橋的老椈樹下。經過八十年的蒼海桑田,志摩還是那個擁有純真率性的靈魂嗎?

坐著機場的接駁火車前往倫敦的Liverpool Street 火車站,我的心血脈搏隨著火車前進跳動不止。當離開客運大樓時,火車發出隆隆的滾動聲,我的心像夾在火車的輪子和車軌之間,又像在等待派發考試成績的莘莘學子。窗外一片灰,陰森森的下著細雨,雖不是滂沱大雨,心中仍感到不是味兒,莫非這幾天的康橋之旅,就是這麼愁雲慘霧地渡過?雖然機會不大,我仍渴望可以趕及入黑前到達,看看康橋的夕陽。那個黃昏,徽徽戴上藍色小帽,背著嘆息橋,那個被斜陽照亮的側面露出的笑意,又從我的腦袋裡湧現出來。

Liverpool Street 火車站的大堂擠得水洩不通,所有人都朝上望,目標指向提供列車班次資料的電子告示版。我拖著沉重的手拉箱,負著一前一後的背包,緊貼著我的是遊伴凌叔華,我們努力地從電子告示版上尋找「Cambridge」的字樣。下一班途經康橋的火車會在五分鐘後開出,我們匆匆回到月台上, 惟恐火車要開走了,怎料放眼一看,火車是抵達了,但閘門卻閉緊,也不見有多少人在閘前等候上車。當我仍在質疑是否走錯月台之際,火車的閘門突然打開,隨之而來是一片混亂。各方人士,不論白領、藍領、學生、婦女,一窩蜂地湧進車廂內爭奪坐位。

一般情況下,我不會在未確定火車的目的地是否正確便上車,何況我們現在「身懷六甲」。也許你不會相信,我們一下子便被連人帶行李逼 上了火車,當我想找個人問問這班車是否前往康橋時,我發覺四周的不是人,而是牛,還是蠻牛﹗他們心中只有自己,那一瞬間,他們既不能聽,也不能說。我決定坐下,慢慢再打算了。

廣播員順序讀出火車途經的站名,幸運地有康橋的份兒。火車緩緩前進,車程近兩小時,到達康橋時,已晚上七時多了,看來我是無緣欣賞康橋的夕陽美景了。這不幸的結果是因為我們碰上下班繁忙時間,火車停的中途站也比平時多。在一般情況下,由倫敦到康橋大約只需一小時。 

我那興奮的心情似乎被凌叔華發現了,她問我為什麼喜歡「人間四月天」,我與她分享一些令我感動的片段,雖然我是如此熱切,但我看出她只是好奇一問,根本不大感興趣,因此我也不多說了。這就是為什麼凌叔華永遠也當不了我的靈魂伴侶的原因,當然凌叔華早有了 她的陳源,又怎看得我上眼呢?

我們一路上仍緊盯著地圖,以免到站時趕不及搬動行李。看著我們的火車與地圖上的康橋一站比一站接近,心中癢癢的。知道下一站便是康橋,我等不及了,未到火車站便早早站起來,迎接著康橋的來臨。狂喜在努力控制的情況下,我看到康橋的牌子,立在火車站的月台上。

20010916

向上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第二章:火車站

 

火車緩緩駛進康橋的火車站,我把頭貼近窗,為了要看到火車站的第一眼,迎接我踏在康橋的土地上的第一步。

雖然抵達康橋火車站前,我已從「追尋人間四月天」中得知火車站古老不再,劇中幼儀年老時重遊康橋的片段,是在一個火車博物館內拍攝的,但我仍抱著好奇心,想一睹這個志摩曾不辭勞苦穿梭倫敦與徽徽約會的火車站。

下火車時我並沒有幼儀那百感交集、重臨故地的感概,我只感到自己全身的細胞在跳動著,只想盡快安頓好一切,飛奔到老椈樹下,與我的忘年知交志摩和老椈樹打個招呼。

康橋火車站的外觀頗殘舊,卻沒半點懷舊的味道,雖然它不是個大站,但也難免隨著時間的巨輪變得現代化。這個小車站除了有賣小食及雜誌的店舖、塗鴉的牆壁、一切火車站應有的設施,別無其他,乘客也像沒有久留的必要,一下車便匆匆離去。

火車站外有巴士前往康橋市中心,車程大約十分鐘,步行則要花上三十分鐘。由於我預訂的青年旅舍就在火車站附近,我們便拖著沉重的行李,向青年旅舍進發。

這時的康橋雨沒有下,天上少了片片烏雲,卻多了一分向晚的霞光,夕陽是看不見了,志摩沒帶走的雲彩卻仍掛在天上。在倫敦遇上的雨,一到康橋便消失得無影無蹤,果真冥冥之中自有主宰,我感到與王蕙玲在康橋那場四月雪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命運的安排,我們何曾能夠把握?數月前,我根本沒想到會在這個時候旅遊。若不是我要放大假,若不是凌叔華辭工遊說我一起旅遊,若不是<人間四月天>,我也許這生也不會到康橋。這次康橋之旅彷彿在八十年前已早早安排好,一切都來得十分合時,我感激志摩用熱情的陽光、清爽的晚風迎接我。

我們預算在康橋逗留三天,雖然抵達的第一天已是黃昏時份,但時間應該頗充裕,第一及第二晚會住在青年旅舍,第三天的下午便乘火車回倫敦投宿。康橋的青年旅舍設備齊全,除了有房間出租外,還有供應早午晚三餐的餐廳、自助煮食的廚房、洗衣房、康樂室等。安頓好一切,已晚上八時了,不願意的太陽也要下山。雖然我的心早已浮沉在康河的水草間,我們還是決定留待明天才出外活動,今晚把握時間留在宿舍煮食及洗衣服。

來到康橋之前,我早已熟讀有關資料,我們明天首要任務是找到遊客諮詢處,參加這裡舉辦的導遊團。雖然康橋不算大,基本上自己拿著地圖也可以暢遊,不過導遊團有熟識當地歷史的導遊帶領,對於想了解康橋一切的我來說更加合適。此外,我們亦打算在康河上撐船、在康河兩岸踏自行車及參觀各間學院。我有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面對四月天場景時一定會不能自控,也許會停下來仔細研究、沉思、冥想……因此我與凌叔華約法三章,我們第三天分道揚鑣,來個自由活動的行程,這樣做對我對她也好。

積累了大半個月的疲倦,興奮的心情不足已令我失眠了,而且身體也告訴我要養精蓄銳,待明天充分地吸收康橋的養分。這一夜康橋的驛動星輝、古樸晚鐘、唧唧蟲嗚、柔柔河水 ,也許我要在夢中才能相會。

 20010919

向上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第三章: 康河水潭

 

2001年8月10日的早上七時起床,在青年旅舍吃了一頓豐富的自助早餐,康橋之旅正式開始。   

由於時間尚早,我們決定步行到康橋的市中心,路程大約二十分鐘,正好讓我享受一下在康橋市散步的樂趣。我們沿著大馬路往市中心走,這條St Andrew Street正是康橋的主要大道。路兩旁商店林立,就在這短短的二十分鐘路程,我就看見三間匯豐銀行,餐廳、書店、百貨公司、單車店夾道歡迎我們。身處這條現代化的大道,我難以相信,在數條街外就是那中古建築風格的劍橋大學,而康河和老椈樹正在不遠處呼喚著我。 

尋尋覓覓,遊客中心不應在當眼的位置嗎?為什麼那麼難找?幾經辛苦,終於在一條小道上發現這個十時才開始辦公的遊客中心。既然報不了導遊團,我們只好周圍逛逛後再回來。手拿著地圖,去哪裡好呢? 

本來自命計劃周詳的我,腦袋被興奮的心情沖昏了,事實上我並非沒有做好事前準備,而是一時之間,不知往哪裡去,因為康橋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我渴望親近的。凌叔華對我那反常的猶豫不決,彷彿也察覺到。我情急智生,本能的反應就是往康河的方向走去。在這風和日麗的八月天,我們走向康河,尋找八十年前中國偉大詩人的足跡。 

沿著遊客中心的小巷走,若不是看見汽車,我還以為自己活在中古時代,那些古得發黃的建築物,和著清晨那陣微涼的風,使人心曠神怡。走到盡頭,我們看見皇家學院(Kings College),這一排冷森森的圍牆,嚴肅中滲著慈祥的面容,並不是我們之前所見慣的,因為四月天多從康河及後園拍攝,而這個方向卻是它的正門。皇家學院的大門有如五指山,那五座尖頂,加上守在門前穿著紫色院袍的老者,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,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大門右側那皇家教堂的聳背,那不正是劇中最令我難忘那幕的拍攝場地? 

我們先往左走,尋訪躲在皇家學院後的康河。沿著這些數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莘莘學子走過的窄巷,我腦海穿梭於古今的影像中,望著這一帶古樸的學院建築,我想只有這麼根深蒂固的建築,才配劍橋大學那崇高的學術地位。 

Silver Street,經過皇后學院(Queen’s College)拍下了在康橋的第一張到此一遊照,興奮的心情被攝進照相機內。不一會,終於見到浪漫的康河﹗站在Silver Street的行車橋上,右面是皇后學院,左面是康河水潭。向皇后學院方向望,不遠處就是鼎鼎大名的數學橋,相傳建造時沒有用過一根釘子,而它那用木條砌成的古怪外型,在不規則中呈現出規律似的。由於它處於皇后學院範圍內,我無緣測試它的堅固程度了。由此看來,由於康河貫通各個學院,而學院又劃分自己的範圍,因此康河兩岸並沒有可貫通上下游的小路,要在康河岸邊散步,非付錢參觀各學院不可。 

康河水潭上泊了數十艘小舟供遊客租用,這裡的人稱之為「punt」,這些小舟不知曾帶領多少騷人墨客尋訪這康橋的性靈之泉。小舟在河上整齊地排列著,潭邊的人一艘艘地撿查著,聽說他們都是劍橋大學的學生,而且撐舟的技術一流。「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,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」,正是康河水潭一帶的最佳描述。令我感動的是,透過溫柔的日光照射下,我親眼目睹水草和青荇在那清澈的康河水底招搖。 

康河水潭旁的水閘,把康河劃分成上游和下游,分界處的壩築,水流湍急,發出大自然悅耳的籟音。要泛舟逆流而上,你得在水閘上游的一邊租船,由於上游的水流並不湍急,要尋那青草更青處,也不會太困難。水閘前的酒店,正是四月天編劇王蕙玲寫劇本前,在康橋所居住之處,她就是由這裡開始追尋八十年前志摩在康河的足跡。

20020121

向上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第四章:皇家學院

 

遊過康河水潭,遊客中心尚未開門,我們決定回到皇家學院四周逛逛。 

皇家學院正門是不許遊客進入的,穿著紫色院袍的老者守在門前,顯得一派莊嚴。皇家學院供遊人進入的入口是在皇家教堂的側門,由皇家學院正門,繞著冷森森的圍牆,穿過一叢叢樹木,走近皇家教堂,彷如隔世的感覺湧上心頭。「森林似的尖閣,不可浼的永遠直指著天空」就是志摩對皇家教堂的形容。 

買了門票,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,急不及待走進去,眼前一亮,我已站在教堂外堂的末端,右面是售賣皇家學院紀念品的地方,左面擺放著一排排椅子,接著便是分隔內外堂、位於教堂中央的黑色木雕,穿過木雕便是教堂內堂。教堂的美不是我能夠用筆墨可以形容的,這一刻我感到全身的毛孔在收縮。我在那排椅子上找了個位子坐下,冷靜下來,偷偷拿出手提攝錄機拍攝,因為教堂內是不准拍攝的,凌叔華便仗義充當人肉屏障,令我安心拍攝。教堂內十分寧靜,加上光線不足,更覺其神聖而莊嚴,使人大氣也不敢喘。 

終於股起勇氣穿入教堂內堂,遠處盡頭擺放了魯賓斯的名畫,聽說此畫是價值連城的,不過真正吸引我的,是內堂兩旁的座位,而每個座位都放著一根白蠟燭。看到這熟悉的佈置,耳邊響起了四月天的大提琴配樂,眼眶不自覺地濕了。我回憶起這場點亮了百根蠟燭的戲,志摩、幼儀領彼得的骨灰的一幕歷歷在目,心中一陣悽然的感傷侵襲我的心靈。 

在教堂內走了一圈,心情開始平伏,這時凌叔華已在售賣紀念品的地方選購各色各樣的紀念品,T-恤、風景圖書、鎖匙扣、杯、筆、書籤......,我當然不會錯過,而且花錢花得很高興,這經驗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﹗ 

皇家教堂的出口剛好與入口相對,分別在教堂的左右兩邊,當我一踏出教堂,第一眼便看見英王享利六世的銅像,威風凜凜地矗立在庭園中央,遠一點是師生飯廳、圖書館,左邊是皇家學院的正門,隱約看見那穿著紫色院袍的老者仍守在門前。右邊是一條通道直通那面向康河的庭園,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那片大草坪,它溫柔地倚著皇家教堂和校友居。這時柔和的晨光照著我們,使我們充滿力量,瘋了一般不停地拍照、攝錄,差點忘了去欣賞周圍的景物。皇家學院內的草坪是不准踐踏的,除非你是學院的Fellow或Member,我也不知是如何分辨,不過我見人不多,都顧不了那麼多,率先坐在康河邊的草坪上,就是劇中志摩、徽徽、林長民和狄更生野餐的位置,冒險拍下一張面向康河和後園的照片。多少個晨曦或黃昏,志摩就是坐在這裡看天看地、看橋看水,河對岸是大名鼎鼎的後園,是志摩最愛踏足的地方,他說這裡時有牛羊在吃草,八十年後的今天,沒有牛羊,卻有一重鐵絲網把這片園地重重包圍。

那時遊人不多,河上只有一兩隻小舟,撐船的都是訓練有素的學生,他們瀟灑地一撐,小舟便隨著微風輕輕掠過河面,平靜的河面被劃出一道道閃爍的水痕。

坐在河邊的草坪上,最寫意的是可欣賞左面的皇家橋及右面的三環橋。三環橋被譽為是康河上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橋,橋下有三個圓栱形的洞,與河水映照出的倒影併在一起,真是驚為天人的美。兩邊橋欄上的白石球,古雅、雕琢,像明珠,又像水晶球。若不是看旅遊書介紹,也不知道其中一個白石球是不完整的,據說是因為建築師不滿工資太低,故意把石球做成這樣子的。三環橋屬於克萊亞學院的,要在橋上漫步,必須走一圈,從克萊亞學院進入,我身處皇家學院內,只能遠遠觀賞她婀娜的曲線美。

皇家橋卻又有另一番景致。它是那麼古樸、純真、平實、穩重,風度翩翩地向我敬禮。左面是君子,右面是淑女,果真十分相襯哩!不過當我想起劇中志摩與徽徽在橋下的舟上親嘴時,彷彿這位君子也展現出他浪漫的一面。皇家橋是皇家學院內唯一通往後園的通道,正如在劍橋大學其他學院裡,一般都有一條橋橫越康河,這小橋流水,確令人心曠神怡。 

站起來,回頭一看,由左至右,克萊亞學院、皇家教堂、校友居映襯著蔚藍的天,組成了夢一般的畫面,真的,多少個晚上,我曾夢到這個令人難忘的畫面,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竟身處其中,皇家學院,我來了,你就在我前面! 

我走向皇家橋,正正面對老椈樹,它真是老當益壯,那茁壯的樹幹、豐腴的葉子、濃密的樹根,一身光澤,活脫脫的一個活力老人。親愛的老椈樹,我終於履行我的承諾,來探望你,你是個忠心的守護神,八十年前,志摩在這裡徘徊沉思,向你傾訴心事,然後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詩人。兩年前,黃磊在你的跟前談了五分鐘道別的話,今天我來到,我總要找機會要好好地和你暢談一番……我悄悄地和老椈樹打個招呼,陪著凌叔華走上皇家橋。 

在伴著兩岸柳樹的皇家橋上,一邊是三環橋那三個金光閃閃的圓環,另一邊可看見學生宿舍,遠處更可看到那充滿凌亂美的數學橋。這樓高四層的學生宿舍有百多年歷史,志摩在皇家學院求學時居住過,也是兩年前劇組人員住過的地方。沿著康河有一個小碼頭,還記得志摩拖著徽徽在傍晚時分偷偷撐船嗎?他們就是在這小碼頭下船的。 

走過皇家橋,來到皇家學院的後園,那兩旁由大樹織成的林蔭小徑很熟面……啊!是自行車!片頭曲中志摩用自行車載著徽徽,穿梭往來的小徑,現在正呈現在我眼前。那個多溫馨浪漫的情景,換了到現在,卻沒有人敢駕著自行車穿梭皇家學院的校園了。 

沿著康河興建的學院,學術樓都集中在河的一邊,另一邊是後園,因此一般都有前門和後門,而且都有人把守。我們因為要返回遊客中心,所以打算從正們離開。經過的圖書館和師生飯廳,都是不准遊人內進的。劇中的志摩是在圖書館寫信給遠走蘇格蘭的徽徽,我看見大門緊閉,走到旁邊的窗子,那窗子很大,不過卻有大半個人高,我在窗前跳躍,只為一窺館內的情況,依稀看見書櫃、長檯、古雅的坐檯燈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的行徑真是頗滑稽的。師生飯廳更是重門深鎖,窗子被窗簾密密包住,這裡就是劇組拍攝志摩面試那場戲的地點,由於師生飯廳平時有很多餐檯餐椅,工作人員要把它們移開,才能夠拍攝那一兩分鐘的面試片段,也只有這樣,大家才可以看到志摩打開門,穿過一個空曠的禮堂那種氣派十足的場面。 

遊覽皇家學院,那種興奮的心情真不是筆墨可以形容的,心不斷急速跳動,全身是癢癢的,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方,雞皮疙瘩一一走出來了。

20030620

 

向上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第五章:導遊團

 

走出皇家學院,對面是一排商鋪,賣的都是遊客紀念品,凌叔華拉著我走進了賣小熊公仔的店舖,那些小熊公仔有多個做型,例如身穿英國軍服、蘇格蘭裙等,因為愈買得多愈便宜,凌叔華最後買了6隻小熊,回港後作手信之用,我就寧可花錢購買與劍橋有關的物品。

回到遊客中心已接近中午12:00,當日並沒有那種讓遊客穿上中世紀服飾的導遊團,因此我們選了一個環繞皇家學院的導遊團,對了,再到皇家學院一遍,不過今次有導遊講解,應該不錯吧!遊客中心的一角有不少與劍橋有關的紀念品發售,我就在這裡買了兩本圖冊。由於那個團的集合時間是下午1:30,我們便到附近的市中心區走走,順道吃午餐再回遊客中心。

劍橋的市中心區其實就在皇家學院對面及聖瑪麗教堂一帶的地方,從古樸的哥德式學院建築回到現代化的商品世界,我事前沒想到兩者的距離是那麼近,感覺有如乘坐時光機一樣。聖瑪麗教堂後面的露天市場,與歐洲其他地方的露天市場分別不大,廣場上數十個攤檔擺賣著水果、蔬菜、巧克力、糖果等食物,當然是沒有豬肉牛肉檔吧!乾貨則有劍橋紀念品、衣物、書籍、擺設、唱片甚至旅行袋等,真是包羅萬有!至於市中心區其他的商店也一樣是百家爭鳴,我在其中一間店買了一些英國紅茶及糖果作手信。街道上人來人往,嘈雜的人聲在空氣中漫延,一點也不襯一條街後那些寧靜、安逸的古老學院。不過,對於學院的師生來說,這樣的城市規劃帶給他們很大的方便。

我們在一間三文治店草草吃過午餐後,又回到遊客中心參加導遊團去。帶隊的導遊是一個身裁肥胖的中年女士,外國的女士好像到了某年紀都成了這種體型,見怪不怪!她先帶大家看一間歷史悠久的酒吧,位置就在遊客中心對開那條街,向皇家學院方向走,十數步路便到了,我也記不清它有什麼特別值得遊覽之處,不過回到香港後,我重看了人間四月天講徐志摩喝得爛醉,由兩個外籍同學扶出酒吧那一段時,就覺得像極這酒吧。

之後我們橫過街道,那裡有座小教堂,好像是全市最古老的教堂,導遊帶我們進去參觀。她說劍橋大學由多個學院組合而成,例如皇家學院、三一學院等,而每間學院都有一間教堂,以前學生每天都要到教堂做早課,因此教堂在每間學院中都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。離開教堂,一直走到街的盡頭,又看見皇家學院的正門,途中凌叔華又發揮她外交家的搭訕技巧,她告訴導遊有關八十年前徐志摩在劍橋大學讀書的事,因此很多中國人都慕名而來到劍橋,不過那導遊似乎並不知道,而且也沒興趣知道似的,當我插口說徐志摩是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時,導遊也只是驚愕一下便繼續她帶團的任務了。

我們經過皇家學院的正門、皇家教堂,然後到了大學樓門外,對面是聖瑪麗教堂,而斜對面就是劍橋出版社了,導遊在這裡講解了一會,又帶我們穿過那些中世紀色彩的窄行,走向皇家教堂正門。

第二次走進皇家教堂,導遊很詳盡解釋了皇家教堂有什麼特別之處。第一,教堂不像一般教堂那樣用大石柱作支撐整座建築,而是單靠教堂四面的牆壁。第二,教堂裡的玻璃窗飾都分成上下層,分別是描述兩個有關聯的新約及舊約聖經故事。第三,教堂由牆壁直上天花的雕飾被譽為鬼斧神工。第四,皇家教堂先後由兩位皇帝興建而成,因此內堂的設計比較簡單而和諧,外堂則精細而雕飾,這分別從教堂內外的設計都顯現出來。導遊又說內堂中擺放的那幅魯賓斯名畫,是講述基督降世的;而那些令人感動的蠟燭原來是特別訂製的,它們燃點起來不會燻黑牆壁和天花。臨走時,導遊介紹說皇家學院的合唱團是很有名的,於是我和凌叔華每人都買了一張唱片。

導遊沒有帶我們參觀皇家學院河岸及後園,她門票可多次進入皇家學院,叫我們解散後再入內參觀。我們便從皇家教堂正門離開,旁邊剛好是克萊亞學院的正門,我還以為可以到三環橋走走,誰知只是在門外看看。之後又看看附近一些小學院,最後在三一學院門外往內遠觀它的庭園,導遊團便結束了。

 

向上

 

 

首頁